未沙卫网

“低碳经济会像工业革命那样改变世界。”

-  汤姆·狄雷 (Tom Delay)

 

Fri03292024

Last update07:24:22 PM GMT

Font Size

Profile

Menu Style

Cpanel

物联网“十角兽”:企业们如何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

用户评价: / 11
好 
Share/Save/Bookmark

编者按:上一篇文章《为什么300多家创新企业都在建“物联网生态系统”?》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则着重于讲“怎么样”,即:围绕物联网生态系统全景图,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探讨企业如何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

有关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的话题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其准入市场的门槛一定很高,如果不是大公司或者手头至少揣着几个亿就不要去凑热闹。事实真是如此么?我认为不是。

首先,物联网本质上能够整合各种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并让它们协同合作,再把产生的数据转换为商业价值,它天生就有形成生态系统的倾向性,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能够被某个优秀团队充分发挥的话,就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商业生态效应;其次,“生态系统”的规模可大可小,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瓶子都可以支撑生生不息的生态体系,所以无论是资金充足的大公司还是尚未站稳脚跟的初创企业在物联网方兴未艾的今天都拥有建设特色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契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呢?这个问题还得回到物联网“数据链”这条主线上来。下面这张全景图从物联网数据架构四要素(硬件、软件、通信,应用)扩展开来,涵盖了物联网生态系统从产生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数据到数据转换为价值整个流程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参与者类型:处于上游的芯片厂商、模块厂商、终端设备厂商、通信运营商、连接中上游的软件技术供应商、整合上述三种能力的应用平台、产业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到下游的各个垂直行业用户。也就是说只要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和物联网沾边的都可以参与进来一起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这个准入门槛确实不高吧?

当然,踏上物联网舞台和在台上打出一番新天地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张图揭示了物联网舞台上众多角色的复杂性,它背后的信息量有点大:数据架构四要素各自对应的主体企业典型的有成百上千,跟随者则成千上万;下游有越来越多实施物联网方案的企业上榜;与此同时,为行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物联网服务的系统集成商也在陆续登台... 关键是,每个角色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和附近的互补资源整合,建设自己的小生态系统,再嵌入大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张图是一张动态的物联网生态系统平衡图,里面千变万化。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把这张图看成是一张城市地图,很明显“应用”区域处于整个生态城的中心位置,成为牵动整个物联网生态建设的交通枢纽,这里是容纳多样化、兼具灵活性、擅于整合跨界资源的黄金地段,也是孵化未来无数个特色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基地,这个地段迟早会冒出几个新地标建筑,成为物联网领域的“十角兽”。因此不管是上游企业(比如IBM)、中游企业(比如上海三思)还是下游企业(比如博世);无论什么来头,软件(比如物联网终端操作系统)、硬件(比如智能传感器)、通信(比如物联网通信协议)、行业服务(比如航空服务)、制造(比如石油天然气);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汇聚到这里搞建设就不足为奇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这片区域已经吸引了好几百家物联网云平台公司进驻,一场决定未来整个物联网产业战略走向的新型“圈地运动”就这样紧锣密鼓地开始啦。

最早被吸引到“应用”区域来建设云平台的大多数是来自上游的跨国集团和初创公司。根据其发展的完善程度,这些平台可分为三个层级:初级平台提供基本的物件连接和通信安全服务;中级平台在初级平台基础上添加数据分析和特定场景下的自主行为反馈;高级平台则在中级平台基础上提供包括数据视觉化、数据报告、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PI管理、应用管理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至于什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每家公司开发这些云平台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新推出的各项功能都必须能够帮助现有平台整合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和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

这些云平台生态系统是怎么做到快速成形并投入市场的呢?根据其建设轨迹,其准入市场途径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 从终端到云端:从实现终端物件互连开始构建物联网平台功能。比如,GE凭借对工业设备积累多年的深刻了解推出Predix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由行业系统集成商兴建的行业用户SaaS云平台,以及循环经济领域众多工业企业已日渐发展成熟的PaaS(产品即服务)平台。
  • 从云端到终端:从建立云端大数据架构开始建设具有高度扩展性的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比如,IBM凭借其在云计算的技术优势构建IBM IoT Foundation云平台方案。
  • 开放社区:物联网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决定了几乎不存在某单一云平台能够涵盖产业所有应用的开发要求,平台需要开放,才能吸引更多应用工程师到平台来开发应用,平台之间需要合作,才能加快整个物联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物联网开放社区一个特别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开源”,每个平台都会使用多种开源工具,平台本身也在创造开源工具,然后分享给多个开源社区。
  • 战略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的结盟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加完整的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比如,华为一边搭建自己的云平台一边与多个通信运营商合作大力推动NB-IoT市场化,竭力扩张物联网生态版图;美国AT&T与IBM公司达成合作,将整合双方各自的物联网平台;另外世界各地的物联网孵化加速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整合及战略融资机会。
  • 投资并购:通过投资或并购物联网生态链企业实现物联网平台的生态部署。比如,思科继2015年底收购德国数据分析初创企业ParStream后,今年3月又投资14亿美金收购物联网云平台公司Jasper;日本软银则以243亿英镑重金收购移动芯片巨头ARM,揭示其全球布局物联网的雄心壮志。

相对来说,跨国集团出于抢占物联网市场先机的考虑,更侧重于采取战略合作和投资并购的方式,本土初创企业在战略规划相对明晰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搭上产业顺风车,获得大公司战略投资或建立互利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飞跃。在此之前,从终端到云端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准入方式是初创企业的首选。总的来说,这些云平台公司,大大小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准入门槛有高有低,只要找到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式然后开始行动就可以了。

可以预见,那些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多种准入市场方式的云平台企业是最有机会成为物联网生态时代领导者的。至于还没有建立物联网云平台的公司,无论是系统集成商、产业服务机构或位于上下游的任何一家企业,一旦开始依靠自己或合作伙伴开发物联网方案,其中一个或多个受益方很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沿着物联网产生的数据链登上云端。有待搭建的这些云平台整合的内容仍然将离不开物联网数据框架四要素(硬件、软件、通信和应用),由此举一反三。他们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平台搭建在其它平台上,或者反过来用自己的特色服务支持多个合作方的云平台... 做到环环相扣、层层叠叠。

下面举一个正在发生的工业物联网案例说明系统集成商如何通过一个解决方案转型为云服务商:

国内某散装码头上与皮带、滚筒、传送轴等配套的电机温度监测系统通常采用有线的工控方案,一方面布线很麻烦,另一方面,监测设备本身经常出故障。该电机正常运行温度50-60℃,如果达到70-80℃表示电机很可能某方面出现故障,必须及时发出报警信号。针对这个问题的物联网方案是在每个电机上布置多个温度采集点,数据采集设备与温度传感器有线连接,数据节点与云端则实现无线连接,所有采集到的数据传到云端并与码头SCADA系统相连,云端数据分析包括设备能耗分析、设备运维、告警、设备缺陷发现等。同样的部署可以复制到更多码头,之后多个码头的数据可以联动。这样提供该方案的系统集成商便可自然转型成为SaaS服务商,而不仅仅是提供温度监测方案的供应商。

了解工业市场的人看到这样的案例第一反应可能是“工厂里类似问题很多呀”!是的,这代表了工业细分市场里普遍存在的一个痛点问题。然而大多数碰到这类问题的用户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方案,而多数物联网公司也还没打通渠道去挖掘这类需求。

现阶段建设物联网生态系统面临的产业化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用于收集数据的物联网基础建设相对于分析数据的云技术来说发展速度慢了半拍;另一个是作为物联网产业主心骨的物联网云平台公司大多来自物联网生态链的上游,对下游市场的需求了解还不够透彻。也就是说,现在正是那些能够帮助理顺这两个问题的企业切入市场的绝佳时机,而这些企业可以是来自总全景图的任何一个角落:

那么,企业怎么做才能理顺这两个问题呢?我认为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升这两种能力:1. 产生优质数据的技术开发能力;2. 将优质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资源整合能力。

提升第一种能力的关键是以点带面,加快物联网基础建设,物联网公司需要尽快把重点放在需求更迫切的物联网目标细分市场上,同时寻找能够提升终端设备智能化和数据预处理,比如边缘计算能力的技术方案,结合云端技术,将整合后的方案推送给最终用户,反过来吸收客户的反馈持续完善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

第二种能力相对来说更关键,提升的途径主要通过培养企业内部生态,主要体现在团队建设上。优秀的物联网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多样化背景、快速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心,既要有充分了解物联网生态特性的战略管理者、懂得挖掘用户需求的销售工程师或渠道经理、能够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工程师、还要有能够时刻把握细分市场走向的产品经理、懂得将复杂解决方案用通俗语言对外沟通的专业人员、懂得如何在新商业模式下持续与客户互动的客服人员... 虽说物联网企业之间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有些企业会巧妙地把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变为新型的“竞合”或合作关系,然而人才竞争还是难免的。只有留得住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最终的赢家。

生态商业领域有个来自印第安部落首领的说法广为流传: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往往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会改变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类似地,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在建设外部生态系统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因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方失衡或存在潜在风险另一方也会受牵连。

总之,物联网的崛起对整个商业系统的重新分化整合影响将是巨大的。麦肯锡预测目前标普500强中75%将在2027年消失。那么,问题是:机会来了,门槛也不高,您准备好了么?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文原载于未沙卫网VisavisNet.com”.  多谢!

--------------------------

作者简介:

陈湘钿(Emma), 未沙卫网(VisavisNet.com)创始人,一家专注于视觉化生态商业智慧的国际合作平台,始于2009 年。《有个世界在变绿》第一作者,2012 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海内外发行,至今成为长销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文原载于未沙卫网©VisavisNet.com”. 多谢!

 

LAST_UPDATED2

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重现商业与自然和谐相处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与自然一起循环

商业设计

生态商业设计促使商业与环境可持续

新政改革

政府促进商业生态成本合理分配

创想未来»

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生态商业未来